找到相关内容801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民国唐密之弘传

    张化声、善因,也、太虚,苦口婆心,谆谆善诱,成绩斐然。不料,大勇于民十二年底至武院,至次年春,先后传法灌顶后,院内多数僧青年,若大刚、超一、、法尊、法舫等,都被神秘密法所诱惑,归向密宗。即创办...因缘一篇云:「造玄血脉云,不传慧朗。朗传天竺,竺传居士赵政,政传喜贞。是居士直可与比兵灌顶。」又曰:「廿一年春,王弘愿于潮州与比丘灌顶。」  由上二段引文之,全篇曲解正义,颠倒是非,以妄为真,堕入...

    释东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5366573.html
  • 牟宗三:寂寞中之独体

    。)  五、假若没有统一性,即不能成独体;假若没有「律则」,即根本不能言独体。假若律则只可说隐显,不可说有无,则在某方面,我们还可说:当律则隐而不露时,即无独体之可言;当律则复而显露时,即有独体之...第七义为第三义之最后境界。  由上之,尽量崇拜苍颉造字者,既无喜,亦无惧,此大概是西方人的态度。他们不但造字,而且神工鬼斧地制造起来。三、六、七三义是儒家的思想,函义虽与「苍颉造字」异,然却不相背。二...

    牟宗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3766822.html
  • 《瑜珈菩萨戒》要义

    就是歪曲菩萨戒的思想精神。作为菩萨,如果说菩萨不应喜欢涅槃,不应怖畏烦恼,也是属于有染违犯。菩萨怎么可能不厌离烦恼、不证得涅槃呢?只是菩萨烦恼、涅槃由而发,不是像声闻那样把烦恼和涅槃看得很实在,因而有烦恼可断、有涅槃可证,菩萨是通过来断烦恼、证菩提,虽方式和声闻人有所不同,但目的却是一致的。声闻人为自利尚要断烦恼、证涅槃,菩萨为利益无量众生,更应如是而行,“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”。  13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5966846.html
  • 中国禅宗的禅

    mdash;—七八八)——这是禅宗史上的一位奇人,他门下的法将,有一百多位。他的禅风,往往权变自在,应化无方。他主张心外无佛,自心是佛,佛外无心,不取善舍恶,不...南岳(慧思)、天台(智顗),令依(、假、中)三谛之理,修三止三,教义虽最圆妙,然其趣入门户次第,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,唯达摩所传者,等同佛体,迥异诸门。”(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卷一)   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31466946.html
  •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(1)

    从理上入手来体认真理.即进一步认识到苦的实质是的:苦无因,亦无果.显然,六度菩萨还未能把握诸法当体即之理,尚未彻底断惑.  7.第七类为体法声闻智,乃是通教声闻人所有的智慧.其对之观察是体认...通教声闻人之"体法"智仍然要胜于内凡,外凡之声闻智.智者大师称:"通教方便声闻体法智胜,故为一."这一类智的特色表现在, 通教声闻人着重苦谛(果)及集谛(因),以通达之真谛.这是从事上入手,从世界...

    沈海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0767302.html
  • 佛境菩萨行:欧阳渐晚年的教法思想体系

    而已矣。不能遍一切一味则方便用通,一摄一切,一入一切,则一法成佛;一切摄一切,一切入一切,则法法成佛。无住涅槃,不证,川纳众流,海纳百川,亦无通之非遍而已矣。[8]   欧阳认为,以“菩萨行”作为...平等义,是取净义。一切法自相皆,无实无成无转无灭,入诸法相,知一切法无作无能,入诸行相义;增长觉分、熟情严土义;以无所得为方便而求一切智智义;实相相应平等义:是为舍染而取净义。[25]   涅槃学...

    程恭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0968048.html
  • 唐宋元时代贵州佛教述论

    寝息;佛而大悲以救诸苦,广启因业,故劫浊而益尊,……味真实者,即清净以;存相好者,饰威神而迁善;厚于求者,植因以觊福,罹于苦者,证业以销冤。……阴助教化,总持人天,所谓生成之外别有陶冶,刑政不及,...由三座庙宇组成:长寿寺,又名古遵殿(今红军纪念塔处)、青都(今仓库)、瓦庙子(今学校),三座寺地名也由此而来。从山下到山上有石板小路通达,将三座庙宇串联在一起,形成鼎立之势。青都由两间大殿和一个...

    王路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20368275.html
  •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

    故不可以纵思,不可以横思,故名不可思议法,即是妙也。(《法华玄义》卷五下,《大正藏》第33卷,第743页上)   在《摩诃止观》卷十下里说:   见有无量相,所谓四谛分别校计不可穷尽。……见而识实相,实相即如来藏。无量客尘覆此藏理,修恒沙法门显清净性,是名见生别教法也。(《摩诃止观》卷第十下,《大正藏》第46卷,第139页下)   第一段引文是在圆教...

    李四龙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1269063.html
  • 华严经义海百门

    。差即无差。而成万有。无差即差。差与无差一际显现。四句作之可见   九明一味者。谓尘从缘成立。皆无自性。纵理事教义万差。莫不唯空寂一味。秖以缘起万差。说一味。若无万差。是唯一味。若举即一味...有所现。此达有之心是智。即此假持幻有毕竟空无所有。此之心是慧。若住于。即失有义。非慧也。若住于有。即失义。非智也。今不异有。有必全。是为智慧也。要由名相不存。方名智慧。若存名相。即非智慧也...

    法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2669598.html
  • 认知与价值

    宗强调“一念三千”,认为“三界无别法,唯是一心作”(《摩诃止观》),肯定世间万法皆是动心起念而生的幻相,从而主张藉由“一心三”的“观假”、“”而至“中”,以了悟“三谛圆融”,而得破执去染,复归“...“夫物芸芸,各归其根”。循是而,可知《老子》并不排斥理性思辨对此终极实体作有限认知的可能,否则连人对此终极实体所作的描述定义也将无法建立。然而,人对此终极实体所作的任何描述仍不足以代表绝对真理,而...

    袁信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75370684.html